尋餐提示:創(chuàng)業(yè)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 備案號:蜀ICP備2021016936號-3
版權所有:尋餐網(wǎng) 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使用
尋餐網(wǎng)公眾號
尋餐網(wǎng)微博
我們對麥當勞更多的認識是“快”,當你突然餓了、趕路或者在外出差時,你知道它永遠不會耽誤你時間,因為:選擇總有很多。
嫌(餐廳)遠,你可以換就近的;嫌人工點餐排隊長,你可以換電子的;嫌電子點餐要等,你可以換手機提前下單到店立馬開吃;嫌出門麻煩,你可以換外賣讓他給你送;嫌 A 外賣 App 你沒裝,你可以換 B 換 C ;反正它的對策就是,我哪里都在。
事實上,“快”這個特質刨除高度標準化的產(chǎn)品形態(tài)之外,很多東西也并非(麥當勞)天生。我們看到的是,相當長的時間里,它都在點餐這件事上走火入魔。
走火入魔之“支付”
2012 年 8 月,麥當勞和 PayPal (支付工具)合作測試移動支付服務,地點選在法國,這是麥當勞店鋪數(shù)量第二大的國家。麥當勞算了筆賬,如果能讓每個到店的客人節(jié)約幾分鐘甚至更長的排隊時間,那這 30 家同時鋪開的店將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銷售額,如果按照年底總共 1100 家門店的改造計劃來算,那收益更加可以用巨大而長遠來形容。
同時期,星巴克跟另外一家支付平臺 Square 也更早先一步建立了合作關系。“搶占移動市場份額的步伐越快,意味著服務效率更高,這將會跟業(yè)績直接劃等號。” 有關這個道理,巨頭們想的很清楚,但那時候跟支付平臺的合作目的還是單純,它更像一種個性化與服務效率之間的平衡。
星巴克早在 09 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功能
現(xiàn)實很殘酷。一方面,業(yè)績下滑嚴重的麥當勞必須想盡辦法豐富自己的菜單,比如加入各種各樣的拿鐵、沙拉、冰沙等,好讓消費者停留在菜單上的時間更長,并且拉動更多的客人進店。
另一方面,它又不得不引進更多的創(chuàng)新式服務,好讓提升顧客消費體驗的同時不讓效率變低。比如 2013 年與 Isis 的合作, 2014 年與 Seamless 旗下移動支付平臺 Seqr 的合作,都是力求在復雜菜品和服務速度之間尋找平衡點的表現(xiàn)。
但你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 2015 年之后麥當勞的野心正在慢慢變大。它不僅希望能夠在服務效率上有所改變,更希望借助支付平臺背后的大數(shù)據(jù)實現(xiàn)更多。
直到這年 7 月 1 號,也就是全中國大街小巷商店都支持手機掃碼付款的時候,麥當勞支持內(nèi)地刷卡的門店才只有 44% ,而那些規(guī)模與自己相差懸殊的獨立飯館正開始變得更受歡迎。
小攤販都可以掃一掃付款時,麥當勞顯得有點滯后
早在兩年前,它們的銷售額就比連鎖快餐要多出 6 倍,并且人家的姿態(tài)更低,無論是點餐還是支付環(huán)節(jié)都會讓客人覺得更有趣、舒服。而肯德基也比自己更早先一步完成了支付環(huán)節(jié)的數(shù)字化。
最關鍵的是,它業(yè)績已經(jīng)連續(xù)低迷了兩年。
“船大難掉頭。要不就不做,要做就要做上千家。”麥當勞公共事務部總監(jiān)許穎婷說。
此我們看到,為了扭轉傾斜的天平,從 2015 年 9 月份開始,麥當勞便積極開始跟“大戶人家”展開合作并且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它先是在一個月內(nèi)先后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達成合作,隨后 2016 年 6 月份接入了 QQ 錢包, 9 月份又接入了中國工商銀行。
麥當勞× 微信支付
在麥當勞眼里,它們除了能更快捷完成支付動作之外,更重要的價值還在于背后強大的數(shù)據(jù)分析能力。
以支付寶為例,如果全國 2100 多家麥當勞門店同時可以用它來付款,將意味著借助支付寶的數(shù)據(jù)羅盤可以幫助自己獲取范圍更廣、更精準的用戶信息(年齡、性別、口味偏好、消費習慣),這不僅能更有針對性的為客人提供個性化服務,同時也能為會員管理和門店選址做出更準確的判斷。再比如微信,它最耀眼的,是 6 億活躍用戶背后強大的社交功能。
總之在麥當勞眼里,這大大小小可都是金礦啊。
走火入魔之“點餐模式”
點餐模式上,麥當勞也在嘗試更多花樣,從 2016 年王府井改造后的這家店你可以看到。它把之前延續(xù)多年的單點式柜臺改成了雙點式,點餐和取餐被劃分為兩個區(qū)域,這邊點完后你可以拿著號碼去那邊取,完全不耽誤它“接客”的數(shù)量和時間。
雙柜臺式點餐可以說是近幾年麥當勞門店最大的變革
另外,專門設立的取餐區(qū)也是為其它渠道下單的客人即來即取做好了鋪墊,比如從自助點餐機點完后過來的客人、店外手機下單的客人以及著急出去送餐的小哥。
麥當勞自助點餐機
跟國外的 Wendy’s 和 Panera 一樣,自助點餐設備也成了麥當勞的重點栽培對象,它正陸續(xù)被搬進店內(nèi)。
如果說半年前去麥當勞更多人還是習慣并且依賴于排隊點單,那么現(xiàn)在我看到的是:愿意站在機器面前自主下單的人多了不少。并且新升級的機器,其點餐頁面還可以縮小到屏幕下方,方便小孩操作。——不用排隊,這看上去對誰都好。
個別餐廳還可以掃桌邊二維碼點餐,不過因為擔心客流多而導致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發(fā)生,支持桌邊點餐的餐廳非常少,甚至就算有,也只支持客單價較高的自創(chuàng)漢堡和加餐服務。
麥當勞升級的未來 2.0 版本門店里增加了桌邊加餐服務
除了點餐模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外,麥當勞還把過去靜態(tài)的燈箱餐牌換成了電子餐牌,這不僅可以靈活更新,展示的內(nèi)容也更豐富,它很在意自家一切事物的功能性。
走火入魔之“平臺合作”
如果說這些都是麥當勞對店內(nèi)點餐方式的升級和改造,那么它在店外的身影同樣積極。
2015 年 7 月,麥當勞入駐了第三方外賣平臺餓了么,并選擇以青島作為試點城市。但很快,它隨后又入駐了美團、百度外賣和口碑外賣。盡管早在 2007 年它就推出了麥樂送服務支持客人在線訂餐,但推行 8 年只鋪設了 30 座城市和 660 家餐廳的速度還是太慢,這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業(yè)績增長,還會導致用戶的流失。
尤其當“方便”的概念重新被平臺定義時,與其跟他們成為死敵,倒不如跟他們保持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。它本來要的就是曝光度,就是消費者隨時隨地能看到自己。
但說到底,麥當勞還是有在保留并且不斷強化著自己的安全防線,依托平臺的確可以增加更多市場份額,但同時也會失去品牌的印記。淪落為一個供應商,什么都要看別人的臉色,這可從來都不是麥當勞想要的。
所以直到現(xiàn)在,我們能看到的是,它依然堅持著讓自家配送員給你送漢堡,所以在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周,它醞釀很久的新版 APP 再一次上線,它必須要讓自己獲得新用戶的同時保持對市場的敏感。
有多少人愿意為了吃個漢堡下 APP 呢?
2015 年 10 月份推出全日早餐后,麥當勞在全球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 2.7%,2016 年第二季度增長 3.1% ,第三季度增長 3.3% ,第四季度增長 2.7% ,2017 年第一季度增長 4%......在這份漂亮的成績背后,你能說除了菜單調(diào)整之外,點餐方式上的死磕不是重要推手嗎?